一、考研心得
在图书馆一楼靠门的座位上,我度过了整整 300 天的备考时光。从决定报考车辆工程专业的那天起,他便深知这条路上充满了数学公式的严谨推导、专业理论的深度理解以及英语长难句的层层剖析。作为一名立志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深耕的工科生,他始终相信,考研不仅是学历的进阶,更是向智能控制、机器人技术等前沿领域迈进的关键跳板。
(一)目标定位
在兴趣与理性间锚定方向 我的本科专业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,大三时参与的单片机课程设计,让他首次接触到PID控制算法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。当看到自己编写的程序让机械臂精准抓取物件时,我真切感受到了车辆工程实践结合的魅力。这份热爱促使他决定跨考控车辆工程专业。在择校阶段,我综合考量了学科排名、导师研究方向和地域资源,最终,他选择了车辆工程,该校优秀的团队正在开拓“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算法”项目,与他关注的工业自动化控制方向高度契合。为确认备考难度,他统计了全国各个高校近五年的专业课真题,并获取了机械原理本科的历年期末真题,制定了“夯实数学基础、吃透专业理论、突破英语阅读”的三轮复习策略。
(二)分科攻坚
在逻辑与细节中筑牢根基 1. 数学二:从公式推导到题型拆解 数学是张力的优势学科,但他并未掉以轻心。基础阶段(3-6月),他以《高等数学》(同济版)和《线性代数》为教材,每章手写推导重要公式,并整理出136页的笔记。他发现,数二虽不考概率论,但对计算精度和解题速度要求极高,于是在强化阶段(7-9月),通过刷《张宇1000题》和《真题专题训练》,针对极限计算、微分方程、二重积分、多元微分等高频考点进行专项突破,总结出“极限计算三步骤”“微分方程类型判别表”等解题模板。冲刺阶段(10-12月),他反复研究近20年真题,发现真题中85%的题型在往年试卷中有迹可循,尤其重视错题复盘,将计算失误、概念混淆等问题分类记录,对真题进行反复刷题训练。每天早晨准时八点开始一套真题,穿插模拟卷进行训练,一套真题一套模拟卷的模式,针对市面上《张宇八套卷》、《王谱三套卷》等优质模拟卷进行了模拟训练,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。
2. 由于前期备考英语二,后期到十月改考英语一,在时间上非常仓促。首先对比了近五年英一与英二真题,整理出三大核心差异:阅读难度:英一阅读文章多选自《经济学人》《科学美国人》等期刊。新题型:英一涵盖 “七选五”“排序题”“小标题匹配”,其中 “排序题” 近五年正确率仅 32%,是典型拉分题型。写作要求:英一大作文侧重 “图画寓意分析”,需构建 “描述 - 分析 - 升华” 的三层逻辑,。针对这些差异,迅速调整备考优先级:暂停英二真题练习,聚焦 2000-2024年英一真题,按“题型模块” 拆解训练,尤其强化长难句分析和新题型策略。他制定了“单词+真题+模板”的三步走策略:每天清晨用“艾宾浩斯记忆法”背诵50个考研核心词,午间精读1篇《经济学人》文章,分析句子结构;将2000-2024年真题逐篇翻译,总结出“定位题干关键词→回文查找逻辑连接词→排除绝对化选项”的解题流程,针对“推理题”“作者态度题”等易错题型,整理出10类干扰项特征。作文备考中,拒绝套用万能模板,而是按“图表描述→原因分析→趋势预测”的逻辑,结合控制工程专业背景,积累“智能化”“系统稳定性”等专业相关词汇,形成个性化语料库。
(三)心态管理
在压力与平衡中稳步前行 备考后期,我曾因真题模拟成绩波动陷入焦虑:11月的英语模拟考连续两次低于60分,专业课计算题因忽略单位换算丢分。我迅速调整策略:将每日学习时间控制在10小时内,加入“晚间操场篮球”计划(每次30分钟),通过运动释放压力;与同考控制专业的研友组建“错题互助群”,每周线上讨论专业课难点,互相讲解复杂知识点。我深知,考研是一场持久战,比起盲目冲刺,更重要的是保持稳定的节奏——就像控制系统追求的“稳态误差为零”,备考也需要在“调整-平衡-精进”中趋近理想状态。
二、个人基本信息
个人基本信息:许韦桦晶,机械学院c机制211,考取HG0086皇冠车辆工程专业。
担任社会工作情况:担任学生处委员
获奖情况:获得校级奖学金
科研情况:参与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大赛获得省奖
个人座右铭:在试错中调整,在坚持中趋近理想。